在“百年回望,激荡吾心——安徽红色金融文物特展”中,今天要介绍的第2号红色金融藏品即是苏维埃银行在安徽境内发行的货币一组。
深重的包浆,模糊的印记……无不诉说着一枚枚苏维埃币当年诞生所经历的风霜雪雨、烽火硝烟。
鄂豫皖根据地的红色银行
1927年,蒋介石公开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鄂豫皖三省党组织领导红军从血泊中奋起,高举土地革命战争和武装斗争的旗帜。
为了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苏区政府为解决财政经济问题,决定统一累进税,建立银行,制定集股与低利借贷的简章,并逐渐集中现金、统一金融。
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武装斗争中,鄂豫皖三省党组织分别举行了黄麻、商南、六霍等著名的武装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及工农革命军潜山独立师、第三十五师,创立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也称鄂豫皖红色根据地;在此期间,也先后诞生了三家红色银行。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
1930年4月,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北革命根据地共同组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由特委领导人之一的郑位三负责在红安县筹建特区苏维埃银行。1931年5月行址迁至新集(今河南新县),郑义斋任行长,发行“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银币券”;1932年更名为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又称鄂豫皖省苏维埃工农银行。
鄂豫皖特区(省)苏维埃银行在本根据地内除皖西北特(道)区苏维埃银行和赤城、赤南县苏维埃银行外,其它各县都未设分支机构,县以下的银行业务均委托各级经济公社办理。
1932年10月,红军主力转移川陕后,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随撤。
位于红安县七里坪的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旧址
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
1931年5月初,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在安徽省金家寨成立,苏维埃政府主席吴保才兼任行长,发行“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银币券”,面值分为贰角、壹圆、伍元,流通于皖西北苏区。11月银行搬迁至麻埠,12月更名为皖西北道区(相当于地区)苏维埃银行。
赤城(商城)县苏维埃银行
1932年2月,鄂豫皖苏区唯一的县级银行赤城(商城)县苏维埃银行成立,铸造发行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的银币和铜辅币,并办理信贷业务和货币兑换工作。赤城县苏维埃银行历时两年, 其区、乡设有信用社, 办理信贷、货币兑换等工作。
为中国革命金融孕育人才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当地货币和商票混杂,根据地银行计划发行统一的货币,以驱除旧币, 稳定市场, 调节金融与经济的发展。在未发行货币前, 国民政府发行的“中央票”“交通票”可继续在市场流通, 但需根据地苏维埃政府经济部门加盖印记;发行货币之后, 国民政府发行的“中央票”“交通票”禁止流通,但可在苏维埃银行兑换,同时苏区发行的纸币可向银行兑换银元,或用银元兑换纸币。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根据地前期资金主要来源于收缴军队的金银、货币,没收地主、豪绅的财物、税收等。银行建立后,当地苏维埃政府积极开展“财政经济政策运动周”活动,发动当地群众落实
存款等财政经济政策。资金筹集后,苏维埃政府便对当地建设进行拨款和投资,如:投资建立的鄂豫皖边区军委兵工厂、印染厂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金融这条隐形的红色“生命线”更是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史料记载,在当时的鄂豫皖根据地内,还积极对外开展贸易,制定灵活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公社、合作社及手工业作坊发放生产与经营贷款,鼓励小商贩通过各种渠道向苏区购进食盐、布匹、药品等紧缺物资和工业品,以支援革命战争,活跃苏区经济, 打破敌人经济封锁。在此期间,苏维埃银行的相继建立更为中国的革命金融事业培养、孕育了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