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隆重庆祝建党100周年,合肥滨湖金融小镇于“七一”前夕,在“ 革命金融与金融科技”展厅正式启幕 “百年回望,激荡吾心——安徽红色金融文物特展 ”,其中约有近百件反映安徽红色金融发展的珍贵藏品首次公开展出。9月14日,合肥晚报整版发布了该展览的内容报道,讲述了这些展品背后精彩纷呈的红色故事。
同时,我们在金融小镇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开设了文章专栏,对其中的珍贵藏品作了九期文物故事的讲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再睹它们的风采吧!
一本杂志,开启一个新时代
百年前,在那国运飘摇的艰难时世:有人迷茫、有人愤怒、有人消沉、有人奋起。在此背景下,一代先进分子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救国救民之路的艰难探索。
1919年的冬天,陈独秀在第七卷第一号《新青年》杂志上写下了著名的《本志宣言》:“我们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希望那虚伪的、保守的、消极的、束缚的、阶级的、因袭的、丑的、恶的、战争的、轧轹不安的、懒惰而烦闷的、少数幸福的现象,渐渐减少,至于消灭。”这一宣言,基本确认其所赞成的共产主义方向。从他的文字中可以发现,陈独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说明陈独秀开始由民主主义者逐渐向共产主义者靠拢。
此次特展,选取本期《新青年》作为“1号展品”,旨在穿越百年的时光,透过《新青年》杂志的字迹,了解先儒大家思想之深邃、爱国之深切、责任之担当。
包浆下的烽火岁月——鄂豫皖根据地苏维埃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反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鄂豫皖苏区政府决定建立银行,以集中现金、统一金融。在此背景下,先后诞生了几家红色银行,包括: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以及赤城(商城)县苏维埃银行,并且还发行了一系列货币。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当地苏维埃政府积极通过新建立的银行,开展“财政经济政策运动周”活动,发动当地群众落实存款等财政经济政策。资金筹集后,苏维埃政府便对当地建设进行拨款和投资,如:投资建立鄂豫皖边区军委兵工厂、印染厂等。
位于红安县七里坪的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旧址
而这次在“百年回望,激荡吾心——安徽红色金融文物特展”中展出的珍贵藏品,即是苏维埃银行在安徽境内发行的货币一组。深重的包浆、模糊的印记,带领着大家回到苏维埃币所处的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
浴血抗战时期诞生的“华中币”,存世极少弥足珍贵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各地方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军民交流范围日益扩大,物质流通越来越频繁,亟需统一的货币方便结算。于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商讨,决定合并原五个地区银行成立华中银行,并发行统一的华中银行币。
经过中共中央华中局批准,华中银行印钞厂用原有的江淮币的印钞模板印制,将原银行名换成华中银行。此举节约了时间和成本,还保持了抗币的连续性。
华中银行1945年8月成立、1949年5月归并,存续期历时3年9个月。这期间其先后发行了13种面额、56种版别的华中币。而在本次特展中,就展出了有小亭子图案的浅绿色华中币以及带有“长城战士吹号图”的栗色华中币。因为时间久远,纸币四周有些磨损,币面上都印有“华中银行”、“贰仟圆”、“中华民国三十七年”等字样。据悉,栗色华中币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解放区,所以尤为珍贵。
全国解放前后,华中币被回收并统一销毁。由于回收认真彻底,而今留存下来的华中币愈显珍贵,尤其是1945年发行的印有毛泽东头像的100元币、1948年发行的抗日战士长城吹号图的2000元币。岁月失语,唯物能言……
安徽地方银行六种面额纸币首次“集齐”展出
上世纪30年代,金融秩序混乱。特别是1935年,国民政府将各地方银行的纸币发行权收归四大国家银行,而四大银行印钞不及,市场找零出现严重短缺。无奈,为解燃眉之需,国民政府特准各省地方银行发行小额辅币券。在此背景下,安徽地方银行于1936年在芜湖徽州会馆正式成立。
安徽地方银行成立后,董事长由当时的财政厅长兼任,由于人事经历变动,纸币背面的董事长及行长,有“章乃器、程振基”及“杨忆祖、程振基”两组版本。
根据当时规定,安徽地方银行发行了六种面额十二种版别的纸币。在本次特展上,展示了安徽地方银行发行的六种面额纸币。六种面额的纸币各有特色。其中,一分券呈红色、五分券呈栗色,正面有行名和面额;一角券和二角券为红色和蓝色,正面图案分别为果树和宝塔;五角券则呈栗色,正面图案为农田或黄山松;一元券呈红色,正面图案是黄山松。据收藏专家介绍,这六种面额的纸币中,五角黄山松版最为珍贵。
经营期间,安徽地方银行共有20余项业务,包括存放款、发行货币、协助中央及省采办粮食、投资实业公司以及推销公债等业务。虽然安徽地方银行发行纸币的时间稍短,但为改善民生,尤其是筹集抗日资金作用匪浅。
“要吃饭拉稻米糙子,要用钱使淮南票子”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及华中局决定,创建淮南银行,发行货币。淮南银行成立后,因身处敌人大本营的眼皮之下,印钞难度巨大,首任行长龚意农与团队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耗费两个月时间才让第一批钞票问世。
在本次特展中,展出了一张“淮南币”。这枚币值5元的淮南币,主画面是一幅版画农耕图,彰显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而且 其作为少之又少存世的未完成币,愈显弥足珍贵 。
1945年10月淮南印钞厂停止生产时,淮南银行先后印制发行了六种面额、24种版别的“淮南币”,总发行量为3882多万元。纸币正面刊写“淮南银行”四字,并且还印有图案、币值、“中华民国”纪年以及“总经理和副经理”的钤印。而为了防止日伪的破坏,“淮南币”还有“防伪“标志。
史料记载,淮南银行发行的“淮南币”,主要流通于淮南抗日根据地一带。除发行和兑换货币外,淮南银行还发放贷款,以支持根据地农民生产。淮南银行的建立及“淮南币”的发行,对抗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民间就流传:“要吃饭拉稻米糙子,要用钱使淮南票子。”而因抗战形势的变化,淮南银行的历史使命完成,“淮南币”也逐步退出了流通领域。
系列藏品见证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初建
195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皖南分行与皖北分行正式合并成立安徽省分行。本次特展中的几样藏品,都是对安徽省分行成立初期部分金融业务的真实体现。这些藏品包括:上世纪50年代的农村货币定额储蓄存单、定期有奖储蓄存单,上世纪50年代信用合作社的定额储蓄存单,1969年的现金支票,以及一份上世纪60年代的出纳工作会议文件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鼓励群众积极参加储蓄以稳定物价、消除通货膨胀。各地银行也纷纷推出储蓄产品,农村货币定额储蓄存单因此出现。本次特展中,就有三张农村货币定额储蓄存单。这三张存单,分别呈浅黄、浅蓝和浅绿,金额为贰万元、伍万元、拾万元,面额看似巨大,但实际价值与现在人民币的二元、五元和十元相当。
此次特展中,还有一份展品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民银行支行出纳工作会议文件——《蚌埠市支行淮河路办事处坚持使用点钞机的初步经验》。
材料里,蚌埠市支行淮河路办事处从多个方面,详细总结了使用效果、经验方法及改进建议。泛黄的纸张,见证了安徽金融系统推行新技术的步步历程。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而此次展出的这组珍贵藏品,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成立初期的“历史画面”,更助益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
见证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恰逢“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此次特展也有幸展出这一特别藏品——人民出版社1955年8月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一书。
新中国建国后,百业待举。为快速发展经济、巩固政权,中央于1951年2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思想,以期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央财经委员会着手试编“第一个五年计划”,形成了第一稿,一直到1955年7月30日,人大会议上才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但建设重工业不仅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也长。我国人民充分发挥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的精神,筚路蓝缕,以不懈的奋斗结合苏联对我国的援助,在1957年底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而同时期的安徽省,各行各业尤其是工业,有了质的发展;1957年时安徽全省生产总值达61.3亿元,1952~1957年年均增加7.5%,完成计划的108.7%。
如今摩挲着这本泛黄的书,仿佛看见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一五”计划的实施,使全国及全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国大典当天出版的《人民日报》
在本次特展中,展出了几件“堪称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真实写照”的藏品,它们是: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合肥市政府财务局保管科移交中国人民银行皖北分行接收伪中国银行仓库物资清册、第一仓库移交军区供给部武器等清表、合肥市政府财务局没收变价清表及1956年8月10日的安徽省公私合营企业私股领息凭证等。
透过展厅里的玻璃展柜,可以看到建国当天的《人民日报》上写着:“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毛主席万岁!”版面上还有毛主席以及朱德、刘少奇等6位副主席的照片。报纸不仅报道了开国大典的情况,还指出“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保留至今的《人民日报》,是留给我们这些后辈的一份珍贵礼物!
而同样沉浸在建国喜悦的合肥市,在当年1月已和平解放。解放后,合肥市政府大力发展经济,积极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这也是前述藏品出现的背景。合肥市政府不仅接管相关企业,还积极建立国营工商业企业,为合肥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报纸和清单外,本次还展出了一张建国初期安徽省公私合营企业私股领息凭证,这一凭证,展现了当时公私合营发展经济的举措。在公私合营的浪潮下,合肥市工业、农业及商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
时光无言,岁月斑驳。正是因为这些展品得以流传,才让我们了解到先辈们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付出的努力与行动。
见证“第一家”皖企登陆资本市场
此次特展中,有系列藏品见证了皖企登陆资本市场、利用融资工具扩大生产的诸多创新举措。它们分别是: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股票认购申请表、皖能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股票认购申请表,以及1990年马鞍山钢铁公司企业债券。
作为安徽省第一家上市公司,美菱股份的股票认购申请表意义非凡。回望合肥家电业的发展历程中,美菱股份的产品曾被国家商业部评为最畅销商品。在发行股票后,美菱凭借着公司良好信誉和业绩,最高达到每股15.50元,一时被股迷们称为“热股。
马钢有着辉煌的历史,马鞍山钢铁公司企业债券也是此次特展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藏品。其债券的发行,丰富了金融投资工具,更有利于马钢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加速其发展进度,使马钢也成为了1993年安徽同期上市的三家公司之一。
在这批藏品中,皖能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股票认购申请表则是第三位浓墨重彩的“主角”。皖能股份是除了美菱和马钢外,在1993年安徽上市的另一家公司,其主营业务为电力、节能及相关项目,是安徽省第一批规范化改制的上市公司。
这三家公司等企业,为安徽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股“活水”,为安徽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后盾。
保险单据见证建国初期保险意识的提升
建国当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一家隶属于人民银行的机构,创建是为了人民,为了提升国民的保险意识。当时,《人民日报》频繁发文,宣传保险的意义功用;政务院也在1951年作出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合作社财产强制保险及旅客强制保险的决定》,大力推动了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随后,铁路、船舶、轮船等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险、财产强制保险等险种纷纷出现,推动了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
在人保财险合肥市第四支公司副经理、科技保险团队长张鲁生先生的慷慨捐赠下,本次特展有幸收获一系列建国初期的保险单据,它们分别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简易人身保险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无锡市支公司火险保费分户收据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电梯乘客意外伤害保险单。
此系列单据显示的险种包含人身保险、意外伤害险以及火险,足以说明当时我国的保险行业就已经形成了不少险种。展现了建国之初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而保险单据上详细的信息,也能让我们意识到当时保险行业的从业者态度之严谨,体现了保险公司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作用。
张鲁生在采访中表示:“合肥滨湖金融小镇,既是一座欣欣向荣的科创园区,又是产学研结合的场地,还建有高水平的金融博物馆。这里不断收集金融文物入馆向公众展示,金融小镇已经逐步成为了安徽金融业文化展示、业务交流的“打卡地”。捐赠我们各类历史上保险单据,不仅为了更好地传播保险文化,更希望助力更多朋友来参观展厅的同时,能了解保险这门学科的意义,这个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件件金融文物的背后,见证了那一段段红色金融历史。本次特展正式宣告圆满完成,以后,我们也将持续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奋进之力!做红色金融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共同推动经济金融工作创新发展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抒写新的篇章。
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全省首个金融文化主题展现已全面开放,并上线了预约参观的小程序。即日起通过线上小程序 ,市民们不仅可在线浏览“云展厅”,还能通过“预约通道”填写相关资料后(含防疫信息),申请现场参观。(咨询电话:0551-66892312)